精 准打造排水设施硬支撑
“前些年暴雨时,这里几乎一片汪洋,积水最深处超过40多厘米,汽车开过都能掀起浪头。”提起长江路海鲨湾前的积水问题,家住外滩小区的居民盛先生清晰记得当年的场景。
为高标准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南通打出泵站新建、管网提升、污水截流、雨水井改造组合拳,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还清历史欠账,完成了包括长江中路、通沪大道在内的40余处积水路段改造,雨水管网建设达到20年一遇标准,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除了抓末端、治已病,市区新改建市政工程在排水设计上更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强壮城市“机体”、保障血脉畅通。濠河景区提升、停车秩序整治、轨交周边道路恢复等重点项目,敷设管网时充分考虑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排水需求;创新运用新材料透水钢渣砖,将城市路面打造成为自然调蓄的“小海绵”;改造雨水口,将侧立式雨水口换成过水断面更大的平篦式边井,提高收水效率,真正实现“大口喝水”。
科技引 领检测养护更精细
城市地下庞大的管网系统,承担着汛期快速收集、排放雨水的功能,是防范积水内涝的重要屏障。“现在有了高科技设备作为‘耳目’,传统管道检测与开挖修复中施工场地受限、密闭空间作业等问题迎刃而解。”市市政设施管理处设施管理三科张哲夫说。
在永兴大道的检测现场,工人们将一台外观酷似玩具汽车的CCTV检测机器人放入雨水管道。随着设备沿管道爬行、勘探,内部实时高清画面被传输到一旁的监视器上。技术人员对管道接口处有无裂缝,管内淤积以及破损、渗漏、错位等结构病害进行排查判断,并制定下一步的修复计划。“相比人工,机械作业精度高,能够发现以往难以发现的细微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在主城区1120公里雨水管道高质量养护中。”
今年汛前,市政部门累计维修更换雨水井947座,疏通雨水管网187公里,非开挖局部修复405处,整管修复1500米,清理雨水边井5.7万座次,清理高架桥泄水孔4.86万处(次)。一轮又一轮的清肠洗肺,为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哗哗的雨水留足了排放空间。
有效构建预警响应新格局
“就是没下雨也不敢睡!”紧盯信息指挥大屏,值班人员将云图轨迹和固定点位监控比对,确认局部雨情和影响范围。
“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整合了河道、气象、闸站、排水、泵站等信息资源,为预警预报、灾情预判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持。发现淹涝点后,依托车载GPS定位,平台可实时调看附近作业车辆信息及达到处置时间,并与现场应急处置人员进行音视频连线,提高防汛物资和抢险人员调度的精细化水平。
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考验着排水设施的硬件基础保障,又仰赖于防灾救灾的科学动员能力。记者从市市政和园林局了解到,通过不断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健全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人等雨”值班值守制度,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共治格局,城市的“免疫力”“抵抗力”将不断增强,“城市看海”将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