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一定会来,但必先立足于现实,环保行业的现实是——在时代的围城中寻求破局。
一家公司的生命周期中,面对的危机不外乎三种:公司还在,行业没了;行业还在,活儿没了;活儿还在,公司没了。第一种在其他领域已有上演,在环保领域不会出现,后面两种环保企业正在面对。
不管哪种情况,其本质都是“行业的变革和企业的应变”,变革是客观一定存在的,应变全在于企业,能应变则生,不能应变则亡。
关于环保行业当前的变局以及底层脉络,「青山产业评论」近两年在每一关键节点和关键事件同期发布的文章有深度系统的分析;而关于环保企业的破局,是环保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青山接下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本文是关于破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发布,围绕“环保+新能源”方向展开,结合案例剖析环保企业跨界新能源的几种路径。
一直以来,新能源在环保行业刮起的概念风头掩盖了真正的底层逻辑。当我们走进这一课题,我们清晰地发现行业的悲喜各不相同。新能源是离环保最近的风口,但并不是每个玩家都能在这个十字路口走对方向。
进入这个风口的企业有的成、有的不成,其中的情由值得研究提炼。本文将结合环保企业跨界新能源的案例研究展开,深度探究环保和新能源的加法法则。
新能源产业链上的环保“接口”
新能源的机遇太大,大到所有行业都想进来,都觉得可以进来。从环保产业角度看,新能源也的确是距离最近的风口。
大家都在谈新能源风口,似乎其中有无限风光,甚至环保公司的官网和宣传片不写上新能源,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落伍和残缺的。
那么,环保语境下谈到新能源,主要是指什么?在新能源热气腾腾的产业链上有哪些属于环保行业的“接口”?
青山研究院结合新能源和环保两个产业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的“接口”分布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光伏、风电、储能等;另一方面是电动汽车领域。
光伏、风电、储能方面:
光伏产业链主要分为主产业链和辅材产业链,主产业链中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及光伏电站环节,辅材产业链中根据不同生产环节分类,主要包括热场材料、金刚线、银浆、光伏玻璃、胶膜、逆变器、支架、汇流箱、电缆等等。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伏的供给端逐渐成熟,并出现产能过剩,进入这个链条核心环节的窗口期已过。环保企业在其中的机会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下游的应用端,大多环保企业基本无力参与,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本和资源能力,没有点国资背景很难入局;二是为产业链提供污染治理的配套服务,在下文 02 部分的案例中解读。
风电的情况相同,且相对而言距离环保更远。
储能方面,抽水储能、锂电储能和氢储能三种技术目前最受关注。
从我国投运储能项目的装机情况来看,抽水储能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储能方式,占比达 89.3%,电化学储能占比为 9.2%,锂电池就是电化学储能的一种。
国内储能产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正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到 2025 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包括新型储能装机达到 30GW,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储能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等。
在这一方向,有环保企业在开拓,其中的一个案例是中国天楹在重力储能领域的布局:
2022 年初,中国天楹获得了 EV 公司中国区最多 15 年的独家重力储能技术授权,同时在江苏如东合作启动国内首 个 100MWh 重力储能二代技术试点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认可。
2022 年以来,中国天楹相继与三峡建工、中建七局、中电建、国家电投等展开合作,其中重力储能项目订单就超过 7GWh。目前公司重力储能业务以 EPC 为主,对外输出技术和相关设备,也会参与部分项目运营。
重力储能业务的大范围铺开,中国天楹有望就此进入第二增长曲线。
电动汽车方面:
环保产业语境下,电动汽车领域的机遇,本质是电动汽车行业的爆发给锂电应用带来了增量。环保行业在其中较为可行的一个“接口”是原材料供应,主要有锂、钠、镍、钴等,具有一定的上游优势。
以锂电领域为例,从原材料到最终应用的整个链条中,环保企业可以参与的环节包括“废旧电池回收”、“锂原材料”等。
目前锂资源获取主要有三种工艺:锂辉石提锂、锂云母提锂和卤水。三种技术路线相比较,锂精矿优质资源多集中在南美锂三角和澳洲,而成熟的盐湖不仅分布在南美锂三角,在我国的青海和西藏地区也有所分布,这正是“盐湖提锂”概念前两年突然走热的背景。
但是,目前这些领域也面临饱和甚至内卷的情况,另外据环保督察最新通报,盐湖开发目前出现较多环境问题,接下来少不了一番整治。显然,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发展历程:爆发-饱和-内卷-乱象。
产业链再往下延伸就是电池的制造,到这一环节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环保企业的能力边界。以目前的情况看,环保企业具有进入一些环节的潜质,但如果在产业链上延伸得太长,不太现实。
总体而言,新能源赛道的风很大,但风过去得也很快,快到大批玩家才迈进半只脚就面对内卷,市场在几个月之内就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这是新能源产业链上环保“接口”的概况,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展开。
“环保+新能源”棋局打法:
出车、跳马、架炮
目前“环保+新能源”的棋盘上已经有一批气候初成的案例,从出击的方式来看,“出车”、“跳马”、“架炮”各不相同,结合具体案例列举几种模式:
1、依托核心资源,协同路线,案例:龙净环保
龙净环保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是和大股东紫金矿业携手共进的,其中的一个板块是紫金矿山电站业务。
当前公司约 2GW 项目完成备案,新疆克州乌恰县一期 300MW 光伏、 黑龙江多铜一期 160+40MW 风光电站、塞尔维亚、圭亚那等约近 1GW 项目顺利建设推进, 形成了紫金、龙净共赢的业务范式。同时,公司储能电池 PACK 与系统集成项目于 8 月末竣工,上杭 5GWh 电芯项目封顶,三季度新增储能合同超过 12 亿。
其优势在于:
一、良好的内部协同效应。目前龙净的绿电主要配套大股东紫金矿业,电价主要对标地区工商业电价,由于紫金矿山能耗量大,形成了较高内部报酬率。
二、独有的资源禀赋。紫金矿山业务广泛分布全球,矿山土地资源丰富,相较其他工商业场景独具优势,这为风光电站资源指标的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上马百 MW、GW 量级项目,远大于一般屋顶工商业几十 MW 的规模。
对于龙净而言,紫金矿业是得天独厚的实践基地和应用场景。紫金能耗体量,能源供给替代空间巨大。同时考虑碳交易的市场化推进,这套模式在趋势上增加了更大赢面。
此外,龙净本身是大气治理领域的龙头企业,积累了发电集团、大型工业企业等一批核心客户资源,这些客户与储能终端场景高度重合。
2、产业链布局,强强联合,投资路线,案例:伟明环保
伟明环保是国内环保领域市值最高的企业,主营业务是垃圾焚烧发电,其另一面本身是“能源”。目前来看,伟明环保切入新能源的接口是锂电材料。
2022 年,伟明环保在印尼布局高冰镍项目,总规模达到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 13 万吨,正式进军新材料研发制造领域。
2022 年 8 月,伟明环保公告,公司与盛屯矿业、永青科技(青山集团控股子公司)、欣旺达投资建设锂电池新材料项目。该项目包含高冰镍精炼、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高镍正极材料生产及相关配套项目,年产 20 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印尼高冰镍项目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从原料端到销售端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
2022 年 9 月,伟明环保下属全资子公司伟明香港公司与 Merit 公司、格林美香港签署《关于 Merit、格林美香港与伟明之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 5 万吨(印尼)项目合资协议》。
2023 年 7 月,公司下属伟明(新加坡)公司签署《关于建设印尼红土镍矿冶炼生产新能源用镍原料(镍中间品)(2.0 万吨镍/年)项目的合资协议》。
从目前已公开的动作来看,伟明环保的布局有两个特征,一是与赛道中的专业实力玩家结伴同行,如同在温州的青山集团,并做了较重的投入和布局,并非浅尝浅试;二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
3、联合研发,技术路线,案例:上海洗霸
除了重资产模式的布局,另一种是走技术路线的轻资产模式,其中的一个案例是上海洗霸。
2022 年 11 月,上海洗霸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团队合资成立上海科源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举进军固态电池领域。
张涛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先后在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 综合研究所从事新能源材料及其在动力和储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2015 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
2021 年,张涛研究员团队通过对强极性基团在石榴石型电解质表面的配位化学研究,实现了固态锂金属电池在室温下稳定循环 250 次,容量保持 99%。
双方合作的契机是利用已受让的固态电池粉体先进材料及电芯制造领域相关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先进技术,推进固态电池粉体先进材料工业化标准线设计及试产工作。
2023 年 1 月,上海洗霸官微消息,公司与上海硅酸盐所合建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粉体吨级至拾吨级工业化标准产线一次性试产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现已进入产线工艺优化阶段。
此外,上海洗霸还在 2021 年 12 月,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院士联合成立山东复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和生产介孔碳导电剂和硅碳负极材料。
技术路线是适宜不具备资本和资源优势的企业的破局出路,向除新能源之外的其他领域突围,技术越来越成为关键要素,一些环保细分领域的技术型企业可在技术路径上充分勾划破局发展方向。
4、环保配套服务,老业务新赛道,案例:仕净科技
另外一个和环保行业最为贴近的新能源机遇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上增量的环保配套服务,其中的一个案例是仕净科技,这是一家被新能源带起飞的环保企业。
在近两年环保板块整体下行的趋势下,仕净科技是为数不多的实现逆势增长的企业,公司 2023Q1-Q3 实现营业收入 21.87 亿元,同比增长 109.76%。
其中的核心原因是受益于光伏行业连续多年的高景气,光伏行业客户的污染防控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在 2022 年仕净开始布局光伏电池制造业务,并以此继续延伸,在 2023 年与无锡惟忻联手开展 6N 级别高纯度石英砂的生产及研发。
当然,受制于产业链中相对弱势地位以及短期内的大举扩张,仕净科技的现金流、应收账款、利润率等经营指标尚待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青山研究目前已经梳理出来的几种“环保+新能源”模式,对于各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变,青山研究院会保持跟踪研究。
新能源是当下一个新兴的增量赛道,会释放新的机遇,从中掘金的模式自然不限于以上情况;从环保企业破局的角度看,新能源也不是唯 一的突破口,但其中的底层逻辑或许适用于更多企业和更多方向。
例如,通过分析上述跨界新能源案例,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共性点:
依托自身优势条件和核心能力谋划行动,不冒然跳入完全陌生的领域;
并未在产业链进行延伸过多,战线控制在弹药可以支撑的范围;
在相对早期的阶段进场,在战机的把握上足够审慎;
……
由于篇幅所限,对此青山产业评论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系统分析。
启示录:战略前移,战术下沉
穷则思变,当前环保企业普遍面临老路穷尽的境况,转型变革的需求强烈,同时道路艰难。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这是一道前 所 未 有的难题,如果说十年前环保企业制定战略有标准答案,那么当前环保企业制定战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总体而言,战略要前移,战术要下沉。
从目前已有的探索来看,解题思路有一些共通的思路值得参考:
1、“环保+”是走出困境的第一公式
本文围绕“环保+新能源”展开,呈现了环保企业进入新能源赛道的部分路径和情况。
从中可以提炼出“环保+”的基本公式,新能源是其中一个相加项,在这一思维下,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向,这些都将是青山研究院在接下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跳出环保的传统边界,二是与当前业务有机结合,新赛道的开拓能以现有业务或者资源为支点。
环保行业的困境是时代的困境,把视角拔高可以发现,各行各业各家企业都有破局的强烈需要,也都在盯着别的领域,完全凭空抓住一个新机遇的时代早已远去。
可以说,包括环保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的破局要用好“加法”。
2、资本力量转化成科技力量
我们花很大力气探讨困境、突围、破局等等,但最终的落点全部都要回到企业的能力上来。
长期以来,在环保企业的众多能力中,资源管理和资本是核心,围绕这些能力,行业内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
环保行业过去二十多年的竞争,资本力量是始终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但进入下半场的破局和出击,光有资本力量是不够的。
在从现有业务板块外拓、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资本力量向科技力量的转化,或者说资本力量要插上认知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
环保企业都在求变谋变,但打法单一、空间逼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手上的牌不多,尤其是技术底色的牌极度匮乏。
3、长期主义是布局的关键
从这一波新能源热潮带给环保企业的情况来看,预先布局、长期深耕是把握住行业机遇的关键。
环保的边界在从内部和外部双向打破,参与到这个领域中的玩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未来有关环保的新机遇不再完全属于少部分企业群体。没有深度长远的布局,对新机遇的竞争力将变弱。
进入变革式发展的下半场,行业竞争的难度将急速升级,战略布局的关键将部分地从抢市场变成抢时间。
因为往后的布局只有够早够久最终才能形成攻势,造就稳定增长极。
比如,比亚迪自 2005 年就开始坚持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经历漫长征程才形成了今日的优势局面。
4、机会型玩家向专业型玩家过渡
如果国内环保行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成立,那么未来会产生比肩世界一 流水平的企业。
在此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要完成机会型玩家向专业型玩家过渡,另外一部分则面临淘汰出局。
环保产业不计后路的上半场已经终结,进入新阶段后,关键性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新的篇章,终将从寒冬开启
风口来时,一部分企业会被吹起来,但最终能不能御风而行,还要看有没有非常深度的底层能力。各家企业的能力模型不同,破局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环保行业真正底层的驱动力来自经济发展,包括产业转型变革也是同样的逻辑,而目前经济整体已经走过红利期,被大机遇砸中的事基本上不会再出现了。
产业的破局将会从等待机会向创造机会转变,新的篇章终将从寒冬开启。时代已变,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行业分享,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