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网治理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境,不仅事关城市宜居指数,更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近年来,随着污水管网逐步得到重视,“历史欠账多,埋设在地下,情况复杂”等现实问题也愈发突出。
目前一些城市的污水管网还存在总量不足、质量和效能不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排水体制认识不到位,重厂轻网留下的“后遗症”,机制不完善,资金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
一、城市排水管网存在复杂现实问题
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一些地方管网仍存在建设提升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问题。污水管网总量不足、质量和效能不高,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底数不清
一些城市还没有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对排水管网的位置、尺寸、材料、连接关系等基本信息一直没有掌握,管网档案资料老旧,仍停留在纸质状态或单个电子文档状态,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无法实现及时更新和数据共享,与城镇快速发展管理要求不匹配。
总量不足
一方面,一些城市局部区域的污水管网空白确实还存在,需要查漏补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夸大我国城市污水管网缺失的总量。因为我国城市道路密度与国外(如东京、纽约等)存在明显差异,随着道路建设的污水管网的密度也和这些城市显著不同。不宜简单直接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污水管网密度只有东京的1/4到1/3,这种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明显夸大了我国污水管网总量上的欠账。
质量不高
相比前两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污水管网的质量不高。由于长期“重地上、轻地下”,大量污水管网建设的质量不高,加之运维不到位,缺陷,坍塌、破裂等处于不健康运行状态的污水管网较多,不能正常发挥排放和转收的功能。另外,管网系统中的检查井问题也比较多。过去砖砌井比较多,这些砖砌井现在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管理不到位
市政污水管网运维不到位,小区内部长期无人管;建管分离、雨污分流、厂网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城市还存在干支分离,甚至采用“铁路警察”的方式管理污水管网,市里管主干管,区里管支干管,街道管支管。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有认知、制度、人力、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
效能不高
我国不少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是稀释后的污水,大量外来(地下水、河湖水、山泉水、施工降水、雨水等)进入管网。一些城市进厂处理量远高于用户排放的污水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污水处理入不敷出的问题。如西南某城市估算污水处理每年运维费用超过8亿元,每年政府污水收费仅约3亿元。这里边既有污水处理标准高,向用户收取费用低的原因,也有污水处理量大,远超出城市供水量的原因。
运动式雨污分流
近些年,“雨污分流不彻底”成为环保问责中最为常见的表述。这里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好像“消除合流制”就能等同于消除了污染。实际上,雨污分流改造后照样会有不小的污染。但是在一些高压政策的推动下,各地“运动式”雨污分流工作屡见不鲜。而盲目分流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在轰轰烈烈的城市雨污分流运动后,管理并没有跟上,理想中的雨水管和污水管这两套排水管网,在实际运行中变成了两套合流制管网,因为雨水管里混接了污水管,污水管里也混接了雨水管。
二、原因分析
对排水体制认识严重不到位
很多人认为合流制就是落后,分流制就是先进,雨污分流是解决污染的根本。事实上,两种排水体制各有优劣势。雨污分流改造只是把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变成了分流制排水系统的雨污混错接、以及雨天雨水管的雨水径流污染。某些情况下,后者的污染负荷可能不见得比前者低。英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在排水体制上的主流趋势是,“现在是什么就把什么用好”,即关键是根据现状优化管理,控制关键环节,比如现在是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就要做好溢流污染污染控制。现状是分流制的排水系统,就要加强管理,减少管道错接混接、建设雨水绿色基础设施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等。
长期重厂轻网的“后遗症”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有资金补助。即使没有了资金补助,污水处理厂也有好的现金流,是社会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能够吸引大量投资。而管网则相反,没有盈利点,社会资本并不感兴趣。加之管网建设确实比较复杂,涉及问题多、面积大、范围广,不像污水处理厂这样的点状工程容易推进。因此在几十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中,污水管网的问题不断被累积和放大。
污水收费不能覆盖管网运维与建设费用
现行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是2015年确定的(城镇生活污水最 低收费标准为0.95元/吨),多年未改。而近年来,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部分城市和流域又提出了准四类甚至准三类的出水标准,背后都需要费用支撑。除了处理成本,根据初步测算,如果管网运维费用从污水处理费中收取,大概需要增加的费用为0.3元/吨。但是现在污水费在很多城市都难以覆盖污水处的运维费用,得靠政府补贴,所以收取的污水费更不用说是覆盖管网运维费用了,当然,覆盖管网建设费用就更别想了。
市场监管缺位
排水管材质量的问题提了很多年,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监管不到位,导致大量劣质管材充斥市场;“放管服”大背景下,排水管网建设没有准入门槛,各类技术特别是修复技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水平不尽如人意。
“不养工人”的施工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施工质量提升
我国各大建筑和市政工程公司的正式员工主要是管理人员,基层施工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比较低。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得再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经过层层分包,最 后具体施工的人员很可能是没有任何排水管网施工经验的人,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排水管网的施工质量。而在日本,较早就建立了排水设施施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等制度。
监管和惩处机制缺失导致雨污混错接频发
随处可见的路面随意开挖,导致管网混错接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旦出问题事后,还不易进行排查与溯源。而日本修建排水设施(如将住宅区污水排入公共下水道的排水管)时,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需在开工前向下水道局提前申报,在未得到通知或没有资质的情况下施工,将受到处罚。
“大截污”的做法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下
我们很多城市的污水管网,实际上流淌的不只是污水,还有大量雨水、地下水、河水、海水山、泉水,只要有水就都可以往里排,最 后都进了污水处理厂。不少城市沿河截污、环湖截污,而不是真正追根溯源找到污水再截流的做法,对污水浓度较低的问题要负较大的责任。
三、对策建议
首先是要正确认识问题,这是科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在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管网排查、市场监管、机制理顺、资金保障等方面针对症结、切实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1. 全面推进建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市政雨污水管道混错接改造。除干旱地区外城市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管道截流、调蓄等措施降低溢流频次,采取快速净化措施对合流制溢流污染进行处理后排放,逐步降低雨季污染物入河湖量。
2. 持续推进污水提质增效,狠抓污水厂进水浓度考核,探索按污染物付费。
3. 加强管网排查,建立起动态更新机制。
4. 修改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和运维的标准。
5. 加强市场监管,确保材料质量。
6. 加强污水管网施工监管和培训。
7. 理顺机制(五个一体,尤其是厂网一体,溯源执法,接管管理)。
8. 管网运维进小区。
9. 加强管网运维资金保障(财政纳入预算或者加入污水费中)。
10. 建立本地专业队伍,推进污水管网运维的市场化、专业化。
素材来源:现代管业;市政排水管网声明:此文引用了相关资料且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