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9点后,气温越来越低,路上的车越来越少,城市逐渐告别白天的喧闹,绝大多数上班族已经开始享受一天中难得的惬意。而在汉中门大街与清江路、燕山路的交接段,六七名“体检医生”围起了围挡,正准备对300米长的雨水管网“望闻问切”。
“汉中门大街是一条重要主干道,白天车辆非常多,如果围起一股车道进行作业,交通会受到很大影响。”项目负责人董太顺介绍,按照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随机抽出的考核路段,本月由他们负责“体检”的道路有16条,包括湖景路、马台街、汉中门大街等。为了不影响交通出行,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他们的“体检”工作都是放在晚上9点以后进行。
深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网接受“体检”主要依靠三种仪器:内窥镜、声呐以及机器人。检查内容主要看管道是不是存在淤积、塌陷、破损等。
“汉中门大街因地势低,雨水管网内的水深有半管高,如果让机器人进入其中爬行检查,需要抽水调排,确保管道内无水;内窥镜虽然对水位没那么挑剔,但当井内水位超过1/3直径高度时,效果远不如声呐。”董太顺边解释边安排工人武建峰、张伟等用声呐仪下井。
记者看到,声呐仪是一个长10厘米左右的圆柱体,被架设在由两个不锈钢空管制成的浮船上,浮船又被绑上了一根好几米长、特意为检测管道定制的竹片,“竹片软度好,可以推着浮船在管道内自由向前。”张伟边说边一点一点移动着手中的竹片向下,声呐仪采集的声波信息实时显示在武建峰操作的电脑上,“管道情况良好,基本没有淤积。一旦有淤积,释放的声波就会回弹信号,形成特殊声波路线。”武建峰解释,声呐是利用扇形声波扫描管道内壁,将反射回的声波信号进行处理成像,可以判断管壁状况和管底淤积程度。
利用声呐技术完成两座检查井之间约30米长管网的“体检”,大概花了5分钟左右。“今天一切比较顺利,如果遇上管道沉积很厉害,浮船向前会很困难,过程就会持续很长时间。”董太顺告诉记者,有时一条300米长的道路,时常要忙两三个小时。
完成两座检查井之间主管网的体检,他们又开始为两座检查井与雨水箅连接的支管进行体检,这次上阵的仪器是内窥镜。只见张伟拿着一个前端带着变焦镜头的金属长杆探入井内一动不动,一边的李世鑫操作着手中的iPad,输入管道的相关数据、操控镜头焦距、截下镜头画面……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这个变焦镜头最远能看清20米以外的管道情况。”一番操作后,李世鑫给出的结论是:管道养护良好。
“现在看到的画面都不够,对于本月16条道路的体检情况,至少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检测中拍摄的影像资料、采集的数据等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全面报告提交。”董太顺说。
当晚10点后,记者离开现场时,“医生们”仍在现场忙碌着。
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主任金勇军介绍,为让城市排水管网运行更健康,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各区水务部门及南京水务集团需要按照标准对雨污水管网进行定期养护,究竟养护得怎么样,是由包括北京管力非开挖技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第三方公司,根据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随机抽查,再根据第三方公司的
“体检报告”对各区及水务集团进行精细化、实打实的亮分考核。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