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排水管网养护“被动”又“盲目”?委员建议利用大数据推进智能管理
“2010年,上海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为1.18万公里,2021年末,达到了2.37万公里,排水管网长度增加了约1倍。”市政协委员,中乔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景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乔说,随着管网的快速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管网负荷的增加,原有的管网养护和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运行需求,推动排水管网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部分。
潘国乔说,排水管道通常深埋地下,具有高隐蔽特征,无法实时获知管道运行,管道问题难以发现。而且当前管网养护手段存在事后被动养护、盲目养护的局限性,由于作业量大、成本高、问题发现难等因素,目前的管道养护作业主要以定期地毯式作业和抢修式作业的方式进行,不仅成本高,也难以针对性发现和解决问题,致使管道灾害频发。
此外,分段管理的模式也导致排水系统上下游之间的管理割裂。潘国乔解释说,排水系统作为上下联动的整体,各部分紧密相关。但实际中,泵站、市政管网、末端管网(例如小区、园区、商业楼宇等),通常由不同的主体进行治理,比如:泵站由水务站或排水管理所管理,市政管网由养护企业养护、直接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抽查管理,末端管网则由所属物业管理;除依据设施属性分设管理主体外,行政区划也会将设施分属不同区域。
”这种模式保障了系统各部分的有效管理,避免管理疏漏。但同时,不同管理主体之间容易‘各自为政’,难以及时联动排查问题,协同效率低下,制约排水系统高效运转。”潘国乔说,各主体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也影响了管道功能的发挥,以末端管网为例,物业对排水管网的管理缺乏专业性,管网养护具有随意性,致使管道问题高发。
潘国乔建议,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排水管网数据,建立健全大数据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排水管网运行,推动管网数据化、精细化、透明化管理。排水管网数据库中的数据可包括建设年代、管线口径、历史运行状态、养护和维修情况等数据,作为管理依据。同时利用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管道运行的各项数据,捕捉异常信息,判断管道灾害,调动队伍进行处置。
管网养护还可以借助智能技术的助力。潘国乔建议,引入管道智能养护机器人,推动传统养护方式的升级转型。具体而言,可将管道智能养护机器人与大数据监测系统有机结合,形成联动和“监测-养护-反馈”的闭环管控。此外,可逐步修改各类排水管线的养护作业标准,根据新标准编制合理的养护费定额,为机器人养护营造适应其发展的土壤。
“随着养护手段的转型,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也应逐步调整。”潘国乔建议,相关部门以实时监测数据为依据,逐步转向事前监督,从源头监管预防管道问题的发生。
来源:上观新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