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入河排口“查、测、溯、治、管”工作,提升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水体功能要求,倒逼陆上污染源整治,实现“环境水体-入河排口-污染源”三位一体监管。
“查”,即有口必查,摸清排口分布状况,以人工勘察方式为主进行排查。若人工排查难以实现情况下,可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手段进行排查,摸清入河排口数量及分布状况。常在行政区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采取人工排查;在行政区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对于城区河流采取人工排查,对于城乡结合部采取人工排查、无人机排查、水下机器人等排查,对于郊野河流可采取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排查等相结合。具体排查方式有,
• 人工排查,沿河流、沟渠、湖库岸边进行现场踏勘,采用手持GPS定位仪、手机定位软件等方式测定入河排口的经纬度。对排口进行拍照,做到“有口皆拍”。如发现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存在排污口,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拆除、封堵。
• 卫星遥感排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水体两岸划分重点区域(工业企业、生活密集区),解译水体两侧疑似排口信息。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的疑似排口,需要人工现场逐一核实予以确认。
• 无人机航拍,适用于可以使用无人机区域且难以全面沿河人工排查的河道排查。坚持人到现场的原则,对于无人机航拍、解译发现的疑似排口,需要人工现场逐一核实予以确认。
• 无人船检测排查,对人无法达到且认为存在疑似排口的河段,可采用无人船进行排查。依据排查范围和疑似排口位置,合理规划无人船航线,开展航测作业,并做好航测记录。获取数据后,及时查看水质监测数据及侧扫声呐图像,如出现数据及图像变化较大情况,及时记录发生变化所在位置,并开展进一步排查工作。
• 水下机器人排查,对局部河段水质明显差于周边、认为可能存在疑似暗管排放的河段,可采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排查。依据排查范围和疑似排口位置,合理规划水下机器人排查路线,开展排查作业,保留水下机器人航迹图、声纳条带图、影响原始数据等,确认排口信息。
通过上述排查措施,最终形成成果包括明确入河排口名称、编码、所属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经纬度、排入水体名称、左右岸、排口类型、排口尺寸、是否排水及现场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