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部门刚埋下管道,另一个部门又申请开挖拓宽路面……近期,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引发多地代表委员和市民关注。据上海静安区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从去年8月到今年6月底,大约300天时间内,有4项主要工程在施工,耗时213天。有重庆万州市民在当地问政平台上提出,万州城市道路为什么年年挖?一年天然气,一年给排水,一年电缆光缆。
同一条城市道路,因为不同的原因反复开挖,还不乏“任性施工”“野蛮施工”“混乱施工”的情况,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多地方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也不是什么新问题,多年前就有媒体关注报道过,可以说是一个现实顽疾、民生痛点。
多地“道路反复开挖”,一方面确实会影响群众的出行,也会因为噪音、扬尘等污染让周边居民深受其扰;另一方面,道路重复开挖重复填坑,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资金、人力、物力,群众看在眼里,不满在心里。
很多地方的群众都呼吁道,能不能把这些管线改造升级的工程都放在一起,集中一次开挖,多部门协作,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尽可能高的效率、尽可能少的资源,把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省时省钱省力且利民,别再添没必要的堵。这是群众的民生关切,合情合理,应该被听到,并得到积极主动的回应。
回应群众关切,首先就要弄清楚,此事的“拦路虎”,到底是什么?综合各地的反馈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资金统筹有困难,很难实现集中安排。因为资金的来源也涉及到多个部门,甚至不乏上级部门,这就导致相关资金的批准和投入,在时间和数额上,都有很大不确定性。
另一点是,需要开挖道路的相关管线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且各自为政,“只扫门前雪”,没有主导和牵头方,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各个工程的统一规划统筹都做不到,更别期待各部门之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作配合”了。这样的后果,不只是导致道路被反复开挖,还容易出现各种不可控的突发意外,比如这家单位施工把供水管道挖断了,那家单位施工又破坏了天然气管道,最 后受伤的还是群众。但凡是各部门之间信息透明、协作到位,都不至于“堵上添堵”。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相关地方,在城市综合性、智慧化、精细化管理上,下的功夫还不够,缺乏系统思维、协同思维以及统筹能力,在追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 大化的征途中,还有不少“短板”要补。
地下管线,就相当于城市的血管,有的还是大动脉,是需要理清楚、守护好、维护好的重点对象。而频繁开挖施工的道路地面,也是城市的“疤痕”,尽可能减少“疤痕”出现的次数,及时把“疤痕”给修复好,改善的是城市形象,提升的是城市品质。
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地下管线的数字化转型,建设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值得在更多地方落地推广。这样的话,地下管线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介入处理,到了真需要开挖时,也可以更好更智慧地统筹多部门工作,让“一次开挖解决多个问题”成为现实。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方方面面资金的配合协调,总而言之,一切相关资源和人员,都得围绕着“将民生实事办好”这个中心工作去调动和运转。因为开挖道路只是手段,增进民生福祉才是目的。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