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气象局副高 级工程师张源源带来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提升防灾减灾水平的建议》。她建议,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优化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并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
张源源指出,近年来,青岛城区发展突飞猛进,而旧城建设设计标准较低,不能满足新的防御灾害需求,人口过快增长也使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步伐。在城市热岛效应、凝结核效应增强的情况下,青岛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据统计,2022年青岛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仅汛期的降水量就达到800多毫米。每年雨季,“城中看海”屡屡上演。因此,在城市更新和城区规划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青岛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张源源建议,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优先解决积水内涝等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问题。在规划建设时,增加洼地、调蓄作用的人造湖泊。减少硬化路面铺设,对于步行道路、停车场等优先采用透水铺装,扩大城市透水层面积,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在地势低洼地带或易积水区域种植草坪或绿植等,通过生态修复,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效应,使城市中的积水能够沿地面被顺利排出。
同时,优化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建议在新建道路项目实施时,提高新建项目排水管网设施设计标准;改建、扩建道路项目实施时,原管网设施应同步提升标准,翻新改造,确保管网设施排水标准持续提高和排水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老旧管网和架空线入地改造,加快构建城市“地下生命线”。并且,在硬件改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排水系统信息化管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融入青岛“城市云脑”智慧数字平台,实现内涝实时监测调控,强化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等。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将防灾关口前移,建立以气象灾害防御为先导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预警体系。加强日常风险点位隐患排查、防汛救援各部门数据共享、防涝应急演练等。并积极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社会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