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建设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地下管网疏浚清理力度,补齐地下短板,让污水进管网,同时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原来的一个个“龙须沟”,摇身变成为一条条景观带。
排查城市污水管网近九成
城市污水管网“生长”在地下,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地形变化、资料缺失等因素,以往地下管网状况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摸清状况,查漏补缺,实现污水应收尽收,今年我省加大了城市污水管网的排查检测力度。
来自省住建厅的消息,全省38个设市城市计划排查污水管网约1.86万公里,现已开展排查的污水管网约1.54万公里,占比82.8%,根据各地制订的管网排查检测方案,需排查检测污水收集管网1.1万公里,现已完成排查检测约0.95万公里,占比86.4%。
吸引社会投资300多亿元
在宜昌城区,一场地下“鏖战”正在火热推进。
自去年3月以来,该市谋划实施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PPP项目,计划近5年投资38.99亿元,实施五大子项目,包括对城区13个片区约900公里现有地下管道检测和清淤、“一江两岸”污水厂网新建和改扩建、宜昌城区(点军区段)长江岸坡生态治理等。工程完工后,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有效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大幅削减雨季溢流污染,显著提高污水系统处理效能,构建滨江生态廊道,兼顾内涝治理,解决主城区重点内涝痛点。
宜昌市猇亭区通过“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猇亭区政府和三峡集团合作实施的“两网工程”PPP项目,是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之一。
工程项目包含污水厂网及配套道路工程5个子项、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3个子项、1个工业污染监测平台、1个长江一级支流综合治理;新建、改造网管长度22公里,污水处理4万吨/天。
根据各地今年城建项目计划,全省谋划实施道路配套管网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等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含道路建设投资)。据介绍,这些投资主要来自长江三峡技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三峡分公司、中铁十一局、省属投资平台,通过PPP、总包等方式进行。
截至目前,全省启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27个,已完成1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5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约835公里。总体看来,随着攻坚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龙须沟”变身景观带
处暑时节的竹皮河,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草茵茵,行人悠悠漫步,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荆门市环保局副局长付正洪表示,现在敢向来荆门的朋友推荐家门口的这条河了。
如今一步一景的竹皮河,曾经却是另一副模样:由于竹皮河自然径流量小,加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影响,退化为集污水、洪水和季节性干涸三大问题于一身的劣V类水质,并登上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臭水沟”。
为解决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污染难题,2016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14.1亿元,承建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PPP项目,由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公司负责项目“投建营”。
据了解,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PPP项目是湖北第一个落地的国家财政部PPP示范项目,采取BOT、TOT、BT、委托运营经营方式,投资、建设、运营60公里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总规模5.7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等。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公司采取截污控源、景观绿化、水生态治理、湿地管理、一体化设施、生物制剂等治理措施开展河道治理,改善河道周边环境、水体水质、水生生物、水生植物以恢复河道的自然水体特性。同时,采用智慧化、信息化、集约化管控,确保了荆门市市政排水设施运行稳定、污水处理达标,真正实现“全城污水进管网,一河清水穿城流”的目标。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打造了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系统实现对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各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模拟分析与预测、应急跟踪、管网运维、GIS可视化展示与管理,实现污染源、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以及水环境综合信息监管的“四位一体”。
如今漫步城区,竹皮河水质明显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恢复,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实现了水清、水美、水生态、成景观的自然水体环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自然场所。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还将采取措施,对竹皮河下游进行治理。
截至目前,全省26个县级市共识别认定建成区黑臭水体33个,初步制订了“一水一策”整治方案,目前已有27个整治工程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