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住建部消息,未来,我国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
每年十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从赤道绕地球两圈半,而我国城市的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0万公里,排水管道长度91.3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长度98.04万公里,供热管道长度49.34万公里。
也就是说如此庞大且持久的工程,绝不是为了改造而改造,我个人认为背后至少有三点深意!
第一点深意,钢铁产能过剩,需要出路。
早在1996年,我国就一举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产钢国,到了2023年,我国钢铁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生铁产量87101万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
而产能过剩在钢铁行业并不陌生,近些年,我国一直在针对钢铁行业去落后产能,但由于钢铁产业盘子实在太大,到如今,仍存在“产能过剩”,“供强需弱”等问题。
最近住建部提出的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的地下管线,我认为可以有效的消化一部分钢铁产能,因为全国几百个城市,地下管网几百万公里,在改造建设上对钢铁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要知道改造是很宽泛的,有些可以进行修复和加固,增加管道使用的寿命,而有些老化严重和跟不上需求的管道,就可以直接换新,如果是新建地下综合管廊的话,经测算,建设1公里综合管廊约需5500吨左右的钢材,这对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去钢铁落后产能是一方面,找新出路也是一方面,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更好,所以随着地下管网改造的持续推进,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钢铁产能提供了新出路。
第二点深意,拉动内需和就业。
城市最大的里子工程就是繁杂的地下管线,而每年改造10万公里地下管线,是拉动并扩大内需战略的有力支撑,对于激活市场和刺激经济会起到积极作用。
据业内人士推测,若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则有望为近5000家相关企业183.65万从业人员带来更多机会。
比如管线探测、修复、测绘、城建、通信、城市规划、管材、水泥等材料的生产商的相关产业链都会被激活。
所以地下管线的改造和建设具有提供就业机会多、投资总量大、激活市场能力强等多个好处。
第三,应对未来的极端气候。
去年,由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编写的《应对气候变化报(2023)》)在北京发布。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2023年,我国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热浪、持续性极端骤旱、高影响极端寒潮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大。
还是去年8月,据气候专家阿尔瓦罗·席尔瓦在世界气象组织媒体发布会上表示,近几十年来,热浪和强降雨等许多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也在增加。
所以未来极端天气的挑战会愈发频繁且严峻,近些年,我国多个城市就遭遇了极端的强降雨,发生了严重的内涝,所以地下管线的改造有利于防洪排涝,从而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要知道内涝并不是小问题,每一次严重的内涝对经济、交通运输和居民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甚至经常内涝的城市还会限制当地产业发展,所以在未来极端气候增多和内涝影响越来越大的趋势下,城市地下管线大改造很有必要。
地下管线就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更是城市的“生命线”,而改造地下管线一定是让这些“生命线”变得更强大,从而更好的服务人和产业,这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来源:中国消防 新华社